香港优才通

港人沪漂记:从维港到黄浦江,我的“双城记”

港人沪漂记:从维港到黄浦江,我的“双城记”

台风“山竹”登陆香港那个深夜,我蜷在铜锣湾的公寓里,盯着电视上八号风球的红色警报。窗外风雨呼啸,城市仿佛在巨大的自然之力中瑟瑟发抖。手机震动,是上海新同事发来的微信:“周末天气好,要不要去安福路喝咖啡?我们这边台风刚走,阳光正好。”我盯着屏幕上那张黄浦江畔的明媚照片,维港的漆黑风雨与陆家嘴的流光溢彩在脑中无声碰撞——那一刻,一个念头清晰浮现:或许,是该挪一挪位置了。

港人沪漂记:从维港到黄浦江,我的“双城记”-图1

决定迁居上海,最初不过源于一个职业机会的垂青。但落地后,才发觉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地理迁移,而是一场深入骨髓的文化浸染。

初到上海,语言便是一道猝不及防的坎。第一次在静安寺旁的小面馆点单,我用自以为尚可的普通话对阿姨说:“一碗葱油拌面,少油,唔该(谢谢)。”阿姨疑惑地抬头:“侬港督啊?”我一时愣住,以为她骂人,后来才知这是“港人”的沪语谐音。那些“侬”、“阿拉”、“切饭”的腔调,起初如密电码般令人困惑,后来却成了街头巷尾最有人情味的背景音。

职场更是一番全新景象。香港办公室的下午三点,常是雷打不动的“三点三”奶茶时间,同事聚在茶水间谈笑风生。而在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里,午休的灯光会准时熄灭,整个楼层瞬间陷入一种庄重的静谧——上海同事们竟能集体趴在桌上安然小憩!这高效率的“充电模式”,令习惯午间刷手机的我,初时震惊不已。

饮食的碰撞则更为直接。我带两位香港老友去尝本地人推荐的火锅店,当看到服务员端上标志性的“鸳鸯锅”时,朋友阿强夸张地惊呼:“唔系嘛!红油汤同白汤放一个锅里?这‘清汤寡水’岂不被‘玷污’了?”上海同事大笑:“这叫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懂伐?”一顿饭下来,阿强被微辣锅底辣得满头大汗,却忍不住一筷接一筷,边吃边嘟囔:“邪门,邪门!辣到飞起,又停唔到口!”上海味道,便是这般霸道又迷人地征服着异乡人的味蕾。

生活细节的差异更是渗透在日常的毛细血管里。某个加班的深夜,我习惯性地走向公司楼下的便利店,想买一盒熟悉的“出前一丁”麻油味泡面慰藉肠胃。然而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反复寻找,却只见到“汤达人”、“康师傅”的陌生包装。那一刻,一种微妙的失落悄然袭来——那盒承载着香港深夜记忆的方便面,竟成了我在这座城市暂时无法打捞的乡愁。好在店员小哥热心地推荐了“葱油拌面”口味的本地产品,竟也意外地抚慰了胃与心。

融入的过程,是旧习与新规的悄然融合。某个周末,我组织了一场港式“私窦”聚会,试图在永康路的咖啡馆露台重现中环兰桂坊的松弛感。特意准备了冻柠茶和菠萝油,播放着熟悉的粤语歌单。上海的友人们却更自然地自带精酿啤酒,话题也从香港股市的起落,转向了外滩新开的艺术展和崇明岛的骑行路线。两座城市的节奏,在咖啡与精酿的香气中,在金融与艺术的对话里,奇异地交织、缠绕。

某晚,我独自站在陆家嘴环形天桥上。脚下,车流如奔腾的光河,汇入东方明珠璀璨的倒影中。身后是拔地而起的摩天森林,眼前是深沉流淌的黄浦江。忽然忆起初来乍到,曾固执地拿着香港带来的折叠伞在雨中行走,被上海同事善意提醒:“这里的雨,常常下得缠缠绵绵,你那把小伞,挡不住的。”如今,我早已习惯在办公室常备一把扎实的长柄伞。

东方明珠塔的光芒,确比维港两岸更为刺目,然而其映照的范围,似乎也更为辽远。香港赋予我的是步履匆忙中淬炼出的效率与规则,而上海,则以其广博的怀抱,教会我在奔腾的时代激流里,如何既保持前行的锐气,又寻觅一方从容栖息的堤岸。这并非一种身份认同的取代,而是在双城光影的交错辉映中,一个更丰富、更坚实的“我”正悄然成型——带着港岛的烙印,也浸润着浦江的水汽,在这片古老又崭新的冲积平原上,努力扎下新的根须。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管理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k.szrhztc.com/a/1339.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364586434

9:00-22:00

关注我们
客服微信:hb1904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