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优才通

香港抢人,这次是来真的了?一文读懂高才通、优才计划,普通人如何上车?

最近,我的私信箱和朋友圈,被同一个主题刷屏了:“怎么去香港工作?”

问的人形形色色:有在“大厂”感到疲惫,想换个环境的35岁程序员;有刚毕业,觉得内地“内卷”太严重,想寻求新平台的年轻人;还有孩子快要上学,想换个教育赛道的父母。

香港抢人,这次是来真的了?一文读懂高才通、优才计划,普通人如何上车?-图1

这种热情,直接把香港入境处的官网挤到“几乎瘫痪”。而引爆这一切的,正是香港在2022年底开始,一系列堪称“史上最强”的人才引进新政。

曾经的香港,像是端着架子的“高冷白富美”,申请门槛高、周期长、名额少。而现在的香港,画风突变,几乎是扯着嗓子在喊:“我缺人!我缺人!快来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香港这波“抢人大战”背后藏着什么逻辑?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值得抓住的机会?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件事聊透。

一、为什么突然“抢人”?香港真的急了

任何政策的大转向,背后都是现实压力的倒逼。香港这次也不例外,简单来说有三个核心原因:

1. 人才流失的阵痛:过去几年,受多种因素影响,香港出现了一波明显的人才外流。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2020年至2022年期间,劳动人口减少了约20万。这其中,不乏金融、法律、IT等行业的专业人士。人走了,岗位就空了,经济的活力自然会受到影响。

2. 人口结构的老化:和许多发达经济体一样,香港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本地生育率持续低迷,年轻人越来越少,养老负担越来越重。要维持城市竞争力,引进年轻、有活力的劳动力,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3. 经济转型的焦虑:香港的未来在哪里?不能再仅仅依赖传统的金融和地产业。特区政府现在提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发展“国际创科中心”。无论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还是智慧城市,哪一个赛道不需要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商业人才?光靠本地“存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向全球“借增量”。

所以,你看,这次的“抢人”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场关乎香港未来的“生死时速”。既要填补眼前的人才窟窿,也要为未来的产业升级储备弹药。

二、三大主力政策:“高才通”、“优才计划”和“IANG”怎么选?

为了抢人,香港拿出了三个最核心的“武器”:“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优才计划)和“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

我们一个个来拆解,看看你适合哪一款。

1. “高才通”:快!准!狠!的VIP通道

这是2022年底推出的新计划,也是本次“抢人潮”的绝对主力。它的特点就三个字:快、准、狠。

:审批周期最快4周就能有结果,很多申请人甚至一周内就获批,效率高得惊人。

:目标人群极其精准,只针对两类“高富帅”人才。

:政策直接,不跟你玩虚的。

它分为三类,满足其中一类即可申请:

A类:年薪达标型。在申请前一年,个人年薪达到250万港币或以上(等值外币亦可)。这个数额是税前,包括工资、奖金、持股等所有收入。这是为“金领”们准备的绿色通道,不限学历,不限专业,只要你值这个价,就欢迎你。

B类:学历+经验型。获得全球百强大学学士学位,并且在申请前5年内有至少3年工作经验。注意,这里的“全球百强大学”有明确名单,综合了QS、THE、ARWU、US News四大排名。内地有清华、北大、复旦、浙大、上海交大等9所高校在列。这是为有经验的“学霸”精英准备的。

C类:潜力新人型。获得全球百强大学学士学位,但工作经验不足3年。这类有名额限制,每年10000个,先到先得。这是给刚毕业不久的“尖子生”机会,让他们能来香港闯一闯。

高才通的巨大优势:首次获批就能拿到2年的有效期签证,并且在这两年内,你在香港可以自由更换工作,不受雇主限制。这对于想先来香港“落脚”再慢慢找机会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2. “优才计划”:取消配额,机会窗口大开

“优才计划”不是新计划,但这次调整是“史诗级”的——自2023年1月1日起,取消每年的年度配额限制(以前是4000个/年),为期两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只要你够优秀,理论上就有无限的机会。

优才计分,主要看两方面:

综合计分制:这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从年龄、学历、专业资格、工作经验、语言能力、家庭背景等6个方面打分,满分245分,及格线是80分。

成就计分制:适合“大神”级别的人物,比如奥运奖牌得主、诺贝尔奖得主、国家/国际级奖项获得者。满足条件即可直接满分。

新政下的优才计划,优势明显

灵活性更高:不像“高才通”对学校和年薪有硬性要求,“优才”是综合评估。你可能不是百强大学毕业,但你所在的行业是香港急需的(如金融科技、网络安全等),或者你有丰富的管理经验,都可以加分。

覆盖面更广:很多不符合“高才通”标准的“中坚力量”,比如专业领域的资深人士,都可以通过优才计划申请。

3. “IANG”:留学生的黄金跳板

这个计划主要针对在香港本地或海外修读全日制本科或以上课程的非本地学生(包括内地学生)。

新政的核心变化是:将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的逗留期限,从1年延长至2年。

这个改动看似不大,但对留学生来说非常友好。它给了毕业生更充裕的时间来寻找心仪的工作,适应香港的职场节奏,降低了“毕业即失业”的风险。对于想去香港发展的内地学生来说,通过读书拿到IANG签证,依然是一条非常成熟和稳妥的路径。

三、普通人如何“上车”?一份实操指南

看完政策,你可能在想:“好像我也有点戏,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别急,我给你梳理一个简单的三步法:

第一步:精准自我定位

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是谁?——是高薪金领?名校毕业生?还是行业专家?或者是即将毕业的学生?

我有什么?——我的学历、工作年限、年收入、专业技能是什么?

我要什么?——是想快速拿到身份过渡,还是想长期在香港发展事业?

回答完这三个问题,你的选择范围就清晰了。

“三高”人群(高学历、高年薪、高管经验)优先冲“高才通”。这是目前最简单、最快捷的途径。

综合实力强但“高才通”条件不符主攻“优才计划”。好好打磨你的文书材料,突出你的专业优势和对香港的贡献。

在读或应届学生把握“IANG”。如果还没入学,可以考虑申请香港的研究生;如果快毕业了,就开始积极找工作。

第二步:准备核心材料,避免“踩坑”

高才通:看似简单,但细节是魔鬼。比如,A类的收入证明需要官方文件,B/C类的学历认证必须做清楚。千万别因为材料问题被拒。

优才计划:分数只是敲门砖,赴港计划书才是灵魂。你要清晰地告诉香港入境处:你是谁?你为什么想来香港?你能为香港带来什么?空洞的口号没用,要结合香港产业政策和自身优势,写出诚意和水平。

IANG:在毕业前就要开始规划,积极参加校园招聘,做好简历和面试准备。

第三步:想清楚“续签”和“永居”

拿到签证只是第一步,2年后怎么续签?7年后如何转永久居民?这才是长远规划。

“高才通”和“优才”:续签时,通常需要证明你已经在香港有常住意向,并且为香港经济做出了贡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香港有受雇的工作。如果你打算创业,也需要证明你的公司在真实运营。

7年之约:从拿到签证那天算起,连续通常居住在香港7年,就可以申请永久居民。这里的“通常居住”并不是要求你7年一天都不能离开,但要求你的生活中心在香港。所以,不要抱着“拿个身份就回内地”的心态,香港政府现在对此审核很严。

四、香港,还“香”吗?一个客观的视角

聊了这么多,我们必须回到一个根本问题:今天的香港,值得去吗?

它依然“香”的地方

国际化的职业平台: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很多行业的天花板更高,视野更广阔,是履历上闪亮的一笔。

简单税制和低税率:个税最高只有15%,公司利得税也只有16.5%,对企业主和高收入人群吸引力巨大。

通往世界的桥梁:一个“中国身份”下的“国际护照”,无论是去海外发展,还是深耕大湾区,香港都提供了独特的区位优势。

成熟的社会体系:法治、医疗、教育等制度依然健全,对家庭和孩子有长远的吸引力。

但你必须面对的现实

高昂的生活成本:尤其是住房,是全球最贵的地区之一,这点必须有心理和物质准备。

职场“内卷”依然存在:香港职场节奏快,压力不小,“KPI文化”盛行。

语言和文化融合:虽然普通话普及率在提高,但粤语在工作生活中依然是主流,需要时间适应。

写在最后

香港这次的“抢人”,是历史性的机遇。它前所未有地向内地人才敞开了大门,政策友好度、审批效率都达到了顶峰。

但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这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需要审慎思考的重大选择。它不是一条逃避现实的捷径,而是一场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冒险。

机会的窗口期总是有限的。与其在岸上观望,不如先评估自己,看看是否能拿到这张宝贵的“船票”。

至于这艘船将驶向何方,风景如何,终究要靠你自己掌舵和体验。

你怎么看香港这次的抢人潮?你符合条件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和规划。

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管理处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k.szrhztc.com/a/1728.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364586434

9:00-22:00

关注我们
客服微信:hb1904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