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我的观察。
这几年,身边咨询“如何给孩子搞个香港身份”的朋友越来越多。聚会时,话题不再是单纯聊学区房、补习班,而是悄悄切换到了DSE(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华侨生联考,以及“你家规划到哪一步了?”

这背后,是内地中产父母们那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和对未来更多可能性的渴望。香港身份,就像一个“超级 Buff”,不仅意味着一张全球免签168个国家和地区的护照,更被视作通往顶尖学府(无论是内地985/211还是海外名校)的黄金跳板。
但问题来了。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本身并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家庭来说,孩子怎么才能拿到这个“香饽饽”呢?难道真的只有“赴港生子”这一条路,而且那条路似乎也已经关闭了?
别急,答案远比你想象的要丰富。今天,我就把这条路给你掰开揉碎了讲清楚。核心思路就八个字:父母先行,子女随行。
也就是说,孩子本身无法独立申请,通常需要作为“受养人”的身份,依附于获得香港身份的父母。所以,问题的关键就转化成了:作为父母,如何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先为自己拿到香港身份?
下面,我把目前最主流、最可行的几条路径,一条条给你梳理清楚,全是干货,建议先马后看。
路径一:父母先行,子女随行——最主流的“人才引进”路线
这是目前内地家庭实现“一人获批,全家移民”最核心的途径。香港为了吸引全球人才,推出了多个输入计划,我们普通人够得着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优才计划)
这是最灵活、广为人知的计划,旨在吸引高技术人才或优才来港定居。它不要求你提前在香港找到工作,只要你足够“优秀”,就有机会获批。
适合人群:高学历、有专业技能、有国际工作经验的行业精英。
核心机制:采用“综合计分制”和“成就计分制”。我们普通人主要看“综合计分制”。
评分维度:年龄(30-39岁是黄金年龄段,30分)、学历(学士20分,硕士30分,博士40分)、工作经验(5年以上+15分,有海外经验+15分)、语言能力(中英文流利+20分)、家庭背景(配偶有学历/有子女等)等。
分数线:满分245分,目前满足80分即可递交申请。
关键优势:自由度高,获批后可以在香港自由求职、创业或定居。
对孩子的好处:父母一方(主申请人)获批后,其配偶及18岁以下未婚子女可以作为“受养人”一同获得香港身份,享受与主申请人同等的福利(教育、医疗等)。
Tips:2023年,优才计划取消了年度配额限制,为期两年。这绝对是窗口期!有想法的父母,现在就是行动的最佳时机。
2. 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计划)
这是2022年底推出的大杀器,堪称“史上最快获批”的通道,主打一个“快”和“准”。
适合人群:高收入人士或全球顶尖大学的毕业生。
核心机制:分为A、B、C三类。
A类:上一年度年薪达到250万港币或以上的人士。不设限额,不看学历。
B类:获全球百强大学颁授学士学位,并在申请前5年内累积至少3年工作经验的人士。不设限额。
C类:在申请前5年内获全球百强大学颁授学士学位,但工作经验少于3年的人士。每年限额1万人,先到先得。
关键优势:审批神速,最快4周就能有结果,材料相对简化,是高端人士的“绿色通道”。
对孩子的好处:同样是获批后,可以携带配偶及18岁以下未婚子女作为受养人赴港。
3. 香港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专才计划)
如果你已经拿到了香港公司的Offer,这条路就非常直接。
适合人群:已有香港雇主的专业人才。
核心机制:你必须已经受雇于一家香港公司,并且该职位确实属于香港稀缺或专业性很强,本地招聘困难。你需要证明你的专业能力和学历与该职位匹配。
关键优势:目的明确,有稳定工作打底,融入香港社会更快。
对孩子的好处:获批后,同样可以申请配偶及子女作为受养人。
4. 香港留学进修计划(IANG签证)
这条路径越来越受欢迎,尤其适合希望通过“时间换空间”的妈妈们。它本质上是让你去香港读一个硕士(或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港工作,从而续签,直至满7年。
适合人群:有一定经济基础,希望通过提升学历获取身份的职场人士或家庭主妇/主夫。
核心机制:申请香港的大学(通常是授课型硕士,学制一年),获得录取后办理学生签证赴港。毕业后,会获得一个为期两年的IANG签证(无条件逗留),让你在香港找工作。找到工作后,就可以续签工作签证。
关键优势:门槛相对友好,很多本科背景的人都有机会申请到不错的港校。一年时间既能拿一个硕士学位,又能为全家铺路,性价比极高。
对孩子的好处: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一点。答案是:可以的! 在你拿到香港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后,就可以为孩子申请受养人签证,让他/她和你一同赴港,在香港接受中小学教育。这意味着,你一边在读硕士,你的孩子已经可以入读香港的学校了!这才是真正的“无缝衔接”。
路径二:受养人签证——孩子获取身份的“最后一公里”
无论你通过以上哪种方式获得了香港身份(注意,这里指的是“逗留签证”,还不是永久居民),为孩子办理“受养人签证”都是必经一步。
办理时机:通常建议与主申请人的签证同步办理,或主申请人抵港后稳定下来尽快办理。
核心材料:
1. 孩子的出生证明(需要公证)。
2. 孩子的旅行证件(如港澳通行证)。
3. 主申请人在港的证明(如雇佣合同、在职证明、在读证明、租房合同等)。
4. 主申请人的经济状况证明(银行结单、收入证明),证明有能力负担受养人在港的生活。
5. 关系证明(户口本等)。
关键点:孩子的签证有效期通常与主申请人挂钩,主申请人续签,孩子的受养人签证也要同步续签。
路径三:“落地生权”——已基本关闭的路径(科普一下)
很多人都知道在香港出生的孩子可以直接拿香港身份,这源于香港基本法第24条规定的“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或以后在香港出生的中国公民”。
过去,曾有过“双非儿童”(父母双方都非香港居民)赴港生子的热潮。但自2013年起,香港医院全面停止接受“双非”孕妇的预约登记。对于现在计划要孩子的内地父母来说,这条路已经基本走不通了。 除非父母一方已经是香港永久性居民,否则不要再把希望寄托于“赴港生子”。
几个必须划重点的“避坑指南”
1. “香港身份” ≠ “香港永久性居民”:这是最核心的区别。通过上述计划拿到的是“香港居民身份证”,7年后,在满足“通常居住于香港”的前提下,才能申请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并申请香港特区护照。
2. 什么是“通常居住”?:移民局没有明确定义“多久算通常居住”,但简单来说,他们会综合判断你是否以香港为“常住地”。长期在内地工作、生活,只在香港短暂“挂身份”是有风险的。证明材料包括在港的住址证明、银行流水、工作记录、税单、子女在港就读记录等。
3. 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这是一场长跑。从准备材料到获批,再到续签、7年转永居,时间跨度很长。同时,申请费、律师费、学费(针对留学路径)、在香港的生活成本等,都是需要考量的现实问题。
4. 孩子的融入问题:拿到身份只是第一步。孩子能否适应香港的语言环境(粤语和英文为主)、教育体系(繁体字教学、DSE课程)、文化氛围,是更深层次的挑战。
写在最后
为孩子规划一个香港身份,无疑是一笔高瞻远瞩的投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张证件,更是一个多元化的平台、一种开阔的视野和一条通往未来的更多选择。
这条路没有捷径,但路径清晰。核心就在于作为父母的你,是否愿意和敢于为了这个家庭目标,先行一步。无论是选择挑战“优才”,冲刺“高才”,还是静心“留学”,每条路都通向同一个目标——为你,也为你的下一代,解锁一个全新的世界。
希望这篇深度剖析能为你拨开迷雾,找到最适合自己家庭的路径。如果还有具体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我们一起探讨。

